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認識落葉堆肥

落葉堆肥
不識自然的人,總會將落葉視為垃圾而清除之,殊不知在大自然裡,落葉是滋養大地的最佳養份來源之一;而落葉的芳香與聲色,更使得自然界生命的氣息迭添多采。
落葉是非常值得我們珍惜的自然資源,不該隨便丟棄、燒毀。為後代子孫著想,我們都應該設法讓它回歸泥土,以便永續利用。
環保教育不應只是回收鐵罐、鋁罐…而已。用盆子、瓶子、箱子裝落葉、泥土,種一些容易生長、較不怕病蟲害的花木豆菜,應該是值得大家向學生、家長、親友、鄰居推廣的。

一、為何要做落葉堆肥?
1.將落葉堆肥化,既可減少垃圾量,又可將之資源化,作為校園中各種植栽的最佳土壤改良劑和有機肥料;而且因為無發生臭味之虞,可以大量製作。
2.將落葉製作成堆肥後回歸大地的流程,是鼓勵學生物質循環利用的好教材範例。
3.在垃圾費隨袋徵收的今天,可以節 省大量經費。所以應該努力的開始做。

二、有速效法嗎?
利用落葉、刈草等植物性材料做堆肥,常因組成成分中氮素太低,碳素(纖維)太高,所以堆肥化速度很慢,欲加速時,可混入高氮含量之材料(如豆渣、豬糞、雞糞等)。但高氮材料常易發生臭味,是以可使用尿液,或加入堆肥菌種,可加速腐熟速度。通常便當殘渣常含氮素(魚、肉、豆),可集中埋於落葉較深處(30公分以上),其發生之臭味可被落葉吸收,不會外溢,如此亦可加速腐熟。

三、落葉堆肥之使用
這是很好的植栽土之材料!它一旦「葉不成形、碎碎如土」時,即可大量用於各種栽培上。它和泥土以1:1~1:3之比例混和後,可供種植之用。使用之後,偶爾觀察根部發育情形,根應長得白、壯、多,這是植物很健康、很有活力的表示。

落葉堆肥與落葉歸土
目前開始進行落葉堆肥的學校,主要有二種作法—落葉歸土、落葉集中堆肥。

落葉歸土
第一種「落葉歸土」的方式「落葉歸土」可代表著人對「美綠化標準」的放鬆,對於校園植物部分,不再要求要「整齊、清潔、美觀」,開始能夠「忍受」自然本來的樣子,看到滿地落葉不會有掃起來的反射動作,看到風將落葉吹得滿地開始欣賞這種自然的美感。
雖然,人類活動頻率高及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如我們住家、上班的地方、學校,為了環境的舒適及衛生,不可能完全沒有人為的清理及規劃,但人為的清理程度是否可考慮減低,例如落葉可以不要掃得那麼乾淨、樹木可以不要修得那麼整齊,就讓他們維持自然的面貌,否則充斥在孩子身邊的盡是「違反自然、破壞自然」的行為,我們又如何希望孩子喜愛自然、保護自然呢?

落葉集中堆肥
第二種方式「落葉集中堆肥」,大部分學校都採取此種方式。將校園內產生的枯枝、落葉、甚至菜葉「集中」,製造高溫潮濕的環境,慢慢發酵,分解轉變成可當作肥料的腐植質。但是放置落葉之處的設計有些微差異,常見的是放在水泥槽內,也有直接放在泥土地上,還有一種專門的落葉堆肥桶。

「落葉集中堆肥」不會有到處是落葉的情形,所需空間不大,作法簡單,只要能確實做好分類,不將「非自然產生的物質」丟入堆肥槽中,每天澆水,等槽內裝滿落葉後,再蓋上塑膠布,據瞭解約一學期的時間就可變成黑色的腐植質,到時就可以施用在校園內的植栽,一舉數得,既減少垃圾量,又省去購買肥料的經費,且讓學生自然而然從校園中即可學習到「落葉回歸於塵土,生命所需取於大地」的道理。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資源垃圾分類細項說明

有鑑於許多同仁、學生對於哪些東西可回收、哪些東西不可回收的觀念有模糊不清的類別,因此小弟特別在網路上收集資料、修改增編了「資源垃圾分類細項說明」,歡迎大家踴躍下載參閱。
資源垃圾分類細項說明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2009年3月13日,今年的春天顯得特別溫暖,那天傍晚又吹起溫暖潮溼的風。
當時,我正在辦公室整理公務,突然有上體育課的學生跑進來喊道:「學校有好多蜜蜂喔!」
基於學生的安全,訓導處同仁馬上感到現場勘驗是否會造成學生下課遊憩及放學路隊的安全影響。

這一群野蜂停棲在剛毅樓東側廁所前的印度黃檀樹上,距離地面約2.5公尺,從2樓可以輕易俯視的角度。
野蜂群僅僅包圍著女王蜂,周圍僅有少數數十之的警戒蜂維持警戒,並沒有看到有工蜂在校園覓食的現象。

基於對蜜蜂習性的認知,我們知道遷徙中的蜂群會以保護蜂王為主要任務,並不會主動攻擊,因此我們立刻搬來長梯,小心翼翼的慢慢接近野蜂群,試探是否會對學生有任何危險。

果然蜂群溫馴的有如一團海兔般,除了表面的蠕動並沒有過多的動作。
遷徙的蜜蜂因為沒有蜂巢的保護,所有的工蜂會利用翅膀和自己的身體幫蜂王散熱和保溫。坐在長梯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個蜂群或大或小的緩緩改變它的形狀,偶爾還會有一些樹皮掉落下來,因為沒有辦法打開蜂群看個究竟,因此我和同仁們推測,有可能是為了讓蜂王能有更穩固的休息空間,工蜂將印度黃檀的樹皮咬開。

觀察了一陣子,我們在樹的周圍圍上黃色警戒線以防止學生過於靠近樹下打球喧鬧遭來蜂襲,更於放學時間統一廣播讓學生瞭解校內所發生的野蜂遷徙現象。

停在印度黃檀樹枝上的蜂野群


























放學後,總務處連繫消防隊到校勘查蜂群,以便瞭解是否明天蜂群會順利繼續遷徙離開校園。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夏季校園水溝清理

夏季要到了,雨水漸漸多了起來,低年級的教室也稍稍的發現了排水不良,於是大家一起來幫忙清理水溝淤泥。

圖中紅色圈圈是囤積已久的淤泥,費盡好大的工夫終於清理乾淨。

校園綠美化植樹活動

炎峰國小是一所市區的小學,學生人數高達2000人,建築率高且綠地少,大部分的綠地都被學生的雙腳密切的接觸過許多次,造成了寸草不生、黃土一片的景象。
這次希望透過植樹節的植樹活動,倡導學生愛惜校園景觀、植養草皮、綠化美化的觀念。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能源教育研習-南開大學

人類的科技日益發達,對於能源的依賴也日漸增加。
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是一種會逐漸消耗殆盡的不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使用化石能源對於地球也造成了不少的污染。為此,不分國內外許多能源專家紛紛研究起替代性的能源及可永續利用的乾淨能源。其中,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

太陽能路燈。白天吸收太陽能發電,晚上使得路燈發光。

太陽能板發電的玩具車。這適用來教育學生的簡易型太陽能玩具車,透過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有機械動力的瞭解和能源的動力的認知。

學生自行研發參加比賽的太陽能發電車(可以開的喔!),雖然速度還不快,但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了。

太陽能高爾夫球車。最高速的可到40公里,而且遇到陽光不足可切換為電池模式。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林老師品味咖啡

林老師是南投縣草屯鎮敦和國小退休老師,他是一位資源回收-默默從事回收工作時多年-的老前輩,除了自己對於環境美化、垃圾變黃金的理念堅持以外,他也用最實際的行動讓我們瞭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台灣、愛地球。
林老師夫婦多年來對炎峰國小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方面做了多次的宣講、指導。說真的,他們夫婦兩是炎峰國小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的幕後功臣、幕後推手。
林老師品味咖啡部落格
除此之外,林老師夫婦對生活品質的享受也是讓我們非常羨慕、值得學習的好榜樣。在他們的部落格上除了有林老師夫婦到處演講的訊息以外、對於咖啡的介紹也是很詳盡的喔!

環保小義工培訓

2008年8月,97學年度上學期剛接任訓育組長工作,我當時常獨自思考著:環境教育要做什麼?如何能跟學生有所共鳴?環視當時學校整體的狀況,資源回收是整個環境教育的主體重心,這也是承先啟後必須繼續保留下來的優良傳統。
節能減碳的議題也在同年熱烈的發燒著。這一學期參與了數個有關節能減碳的研習,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應該要好好教育孩子,讓學生擁有一顆愛護地球的心。

雲林縣教師環境創意教學工作坊參訪活動

2008年10月8日,雲林縣教師環境教育創意教學到南投縣參訪互動。我們有幸能和來自雲林縣的教育工作夥伴一同分享在環境教育與資源回收上的工作經驗。
炎峰國小位於草屯市區,四周北側為草屯商圈,西側與南側為主要交通幹道,校園腹地不大,閒置空間又小,因此我們的環境教育著重在資源回收的工作經驗分享上。
儘管腹地狹小,我們依然在偏僻的小角落設置了一個蝴蝶園,然而這樣的蝴蝶園也是炎峰最為代表性的環境教育建設。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資源回收-廢電池回收宣導



資源回收-廢電池的危害

廢電池的危害

電池的危害非常的大。資料表明,一枚指甲蓋大小的廢舊紐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一顆1號電池爛在地裏,可使1m2的土地草木不生。在我國,廢電池造成的環境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廢電池的環境管理基本處於空白,人們回收利用的意識薄弱,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也幾乎為零,每年報廢的上百億顆電池大部分“一扔了之”,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乾電池一般都含有汞、鉛、鎘、鋅、錳等對人體、對環境有毒有害物質。鉛中毒會引起神經係統病、痛風、反應遲鈍、腎衰、甚至死亡。鉛對兒童的危害更嚴重,它會影響兒童智力發育,損傷認知功能、神經行為和學習記憶等腦功能,嚴重者造成癡呆。孕婦鉛中毒可導致胎兒流產、死胎和胎兒致畸等。
由於電池的成分中分別含有汞、鉛、鎘等重金屬,因此,若無妥善處理的話,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並危及人體的健康。茲敘述如下:

汞(水銀)
汞是在室溫下唯一呈液體狀態的金屬。液態元素汞可由腸道吸收,但吸收率很低。
以前人們認為,把無機汞倒入流水中是一種安全的處理方法,因為它可以很快地和其他的無機離子結合,形成沉澱而積在水底,且汞元素能保持其惰性沉在河底。
後來科學家發現,在底泥中沉積的汞,經由厭氧細菌的作用而轉變為甲基汞及二甲基汞。它們被水中生物吸收,再經由食物鏈的關係,造成對人類的重大危害。1956年發生於日本熊本縣水俁村的汞中毒事件,便是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水產品而發病的案例。
有機汞被吸收的比率約為50~80%,尤以甲基汞最高,可達98%。吸收進入人體的汞,由血液運送至各組織,有機汞在體內組織中滯留的時間較久。它對人體最主要的傷害是在神經系統,以水俁病患者的例子來說,他們的視野狹窄,語言及步行產生障礙,聽覺受損,老化特別快,嚴重者致死,受害的懷孕婦女連胎兒也遭到無法恢復的傷害。這些患者的大腦、肝、腎以及毛髮內都有過量的汞。


鉛進入人體的方式大致有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皮膚吸收等三種。
鉛進入人體後,80%以上貯存於骨骼與牙齒,其餘則存在血液和軟組織中。
當身體因過度疲勞、發燒或其他原因而使血液酸性增加時,骨骼或牙齒中的鉛便流入血液中,增加鉛中毒之症狀。
慢性鉛中毒會影響血流、神經、泌尿、生殖等系統:
血液系統:引起貧血,臉色呈鉛灰色。
神經系統:成人有週邊神經系統的症狀如肌肉無力、顫抖、痲痺等;幼兒則是中樞神經方面的傷害,引起鉛腦症,並可能帶來智能障礙、癲癇、腦性痲痺、視神經萎縮、聽神經缺陷等後遺症。
泌尿系統:鉛中毒後期出現腎水腫。
生殖系統:不孕症、流產、死產……。


最早發生鎘中毒的事件,是60年代初期,日本富山縣神通川上游,由於三井金屬礦業工廠在此開礦,礦山排出的廢水含鎘,經由河水再蓄積於稻米及魚貝體內。
鎘一旦進入土壤,便很不容易藉土壤中細菌的作用而消失。
鎘在人體消化道的吸收率非常低,只有4.7~7%,但它會慢慢聚積,其中約50~75%積存在肝及腎臟中,它的生物半衰期長達16~32年。
長期攝食鎘會妨礙鈣質的吸收,導致骨骼中的鈣溶出,使得骨骼軟化,四肢軀幹因而疼痛不已,乃稱之為「痛痛症」。
鎘中毒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蛋白尿、骨折、貧血、肝功受損的現象,因而導致心血管性疾病。

*****本文是偶然從網路上看到的,因為忘記出處了,因為覺得很適合拿來教育學生,如有影響到您的著作權,請您mail告知*****

每個星期二全校資源回收回收

每個禮拜二中午12點20分到12點40分是本校的全校資源回收時間。
播放潔牙歌曲(吃完飯、刷刷牙、漱漱口)後緊接著就是回收歌曲,全校師生聽到回收歌曲後,便會從各個班級魚貫而出,帶著黑色回收簍、紙箱,到指定回收地點進行回收。


這是回收後的塑膠容器和立樂包。


學生站在紙類回收桶上將只廢紙踩扁壓實,減少紙類的體積。

同學,你要拿好喔!掉下去還是要撿起來的。

2009年4月23日 廢電池回收

這學期學校更換了廢電池回收商,這是一間在台中的回收商,可以到校收件而且價格不減,最重要的還能兌換獎品喔!(雖然獎品不太好)
這是本學期第一次廢電池回收,喔喔~,54.7公斤,大約2700多顆,還可以啦!
希望全校的師生再更努力一點囉!


2008年11月5日 水質檢測

為了維護全校師生飲用水的安全,本校每三個月會進行全校飲用水的檢測。
下圖為飲用水檢測報告書。

2008年11月11日 玉山國家公園到校解說玉山國家公園的可愛野生動物

玉山國家公園和炎峰國小雖然同處於南投縣,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我想玉山還是高不可攀、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地方。尤其是對於本校這種市區型的學校,絕大多數的學生對於野生動植物都是陌生的,僅止於書本圖片上的瞭解。因此我們特別向玉山國家公園解說課申請這項解說服務。雖然還是沒有親自看到、摸到野生動物(其實在野外也摸不到啦,而且這樣還很危險喔!)但是透過解說員生動、彷彿親身經歷的描述下,許多同學都聽的津津有味,收貨匪淺。


2008年11月 指導校園落葉堆肥

學校內部每天總是有著掃不盡的落葉,但本校並無落葉堆肥區,因此在校園環境打掃部份,我們會請打掃外區班級(尤其是有樹的班級)學生注重落葉樹根堆肥的重要性。「落葉歸根」讓養分、能量能重新在回到這片土地上,使得樹木、草皮都能因此而永續生長,生生不息。